茶知識篇
一、如何選購好茶葉
茶葉的品質好壞:
在沒有科學儀器和方法鑒定的時候,可以通過色、香、味、形四個方面的來評價。而用這四個方面來評定茶葉質量的優劣,通常采用看、聞、摸、品進行鑒別。即看外形、色澤,聞香氣,摸條索,開湯品嘗。具體如下:
看色澤----不同茶類有不同的色澤特點。綠茶中的炒青應呈黃綠色,烘青應呈深綠色,蒸青應呈翠綠色,龍井則應在鮮綠色中略帶米黃色;如果綠茶色澤灰暗、深褐,質量必定不佳。綠茶的湯色應呈淺綠或黃綠,清澈明亮;若為暗黃或混濁不清,肯定也不是好茶。紅茶應烏黑油潤,湯色紅艷明亮,有些上品工夫紅茶,其茶湯可在茶杯四周形成一圈黃色的油環,俗稱“金圈”;若湯色暗淡,混濁不清,必是下等紅茶。烏龍茶則以色澤青褐光潤為好。
看外形----從茶葉的外形可以判斷茶葉的品質,因為茶葉的好壞與茶采摘的鮮葉直接相關,也與制茶相關,這都反應在茶葉的外形上。如好的龍井茶,外形光、扁平、直,形似碗釘;好的珠茶,顆粒圓緊、均勻;好的工夫紅茶條索緊齊,紅碎茶顆粒齊整、劃一;好的毛峰,茶芽毫多、芽鋒露等等。如果條索松散,顆粒松泡,葉表粗糙,身骨輕飄,就算不上是好茶。
聞香氣----各類茶葉本身都有香味,如綠茶具清香,上品綠茶還有蘭花香、板栗香等,紅茶具清香及甜香或花香;烏龍茶具熟桃香等。若香氣低沉,定為劣質茶;有陳氣的為陳茶;有霉氣等異味的為變質茶。就是苦丁茶,嗅起來也具有自然的香氣?;ú鑴t更以濃香吸引茶客。
嘗滋味----或者叫茶葉的滋味,茶葉的本身滋味由苦、澀、甜、鮮、酸等多種成分構成。其成分比例得當,滋味就鮮醇可口,同時,不同的茶類,滋味也不一樣,上等綠茶初嘗有其苦澀感,但回味濃醇,令口舌生津;粗老劣茶則淡而無味,甚至澀口、麻舌。上等紅茶滋味濃厚、強烈、鮮爽;低級紅茶則平淡無味??喽〔枞肟谑呛芸嗟?,但飲后口有回甜。
二、綠茶貯存的五大忌諱
一忌潮濕:綠茶茶葉是一種疏松多孔的親水物質,因此具有很強的吸濕還潮性。存放綠茶時,相對濕度在60%較為適宜,超過70%就會因吸潮而發生霉斑,進而酸化變質。
二忌高溫:綠茶茶葉最佳保存溫度為0-5℃。溫度過高茶葉中的氨基酸、糖類、維生素和芳香性物質則會被分解破壞,使質量、香氣、滋味都有所降低。
三忌陽光:陽光會促進綠茶茶葉色素及酯類物質的氧化,能將葉綠素分解成為脫鎂葉綠素。綠茶茶葉貯存在玻璃容器或透明塑料袋中,受日光照射后,其內在物質會起化學反應,使綠茶茶葉品質變壞。
四忌氧氣:綠茶茶葉中的葉綠素、醛類、酯類、維生素C等易與空氣中的氧結合,氧化后的綠茶茶葉會使綠茶茶葉湯色變紅、變深,使營養價值大大降低。
五忌異味:綠茶茶葉中含有高分子棕櫚酶和萜稀類化合物。這類物質生性活波極不穩定,能夠廣吸異味。因此,茶葉與有異味的物品混放貯存時,就會吸收異味而且無法去除。
三 “以茶代酒”的由來
歷史上有記載的茶事掌故實在是太多了,三國志中的"以茶代酒";晉人陸納為教訓其侄不節儉而打他四十大板;王安石泡茶驗水,識破蘇東坡取水地點上的破綻;明太視朱元璋將私販茶葉的女婿斬首示眾;清高宗乾隆皇帝以銀斗量水評等級,并創造了以水洗水之法。這些歷史故事,有的耐人尋味,有的讀來新奇。凡此種種,不失為增長知識,引以為戒的讀物。
孫皓賜茶代酒
據《三國志·吳志·韋曜傳》載:吳國的第四代國君孫皓,嗜好飲酒,每次設宴,來客至少飲酒七升。但是他對博學多聞而酒量不大的朝臣韋曜甚為器重,常常破例。每當韋曜難以下臺時,他便"密賜茶荈以代酒"。
這是"以茶代酒"的最早記載。
四、泡茶的三要素:一是用量;二是水溫;三是沖泡的時間與次數。
五、泡茶掌握茶水比例
泡茶有很多講究,不同的地方泡茶的方法雖有不同,但基本要求是一樣的。為了使茶葉的色、香、味充分地沖泡出來,使茶葉的營養成分盡量地被飲茶者利用,其中應注意茶、水的比例。 一般來說,茶、水的比例隨茶葉的種類及嗜茶者情況等有所不同。嫩茶、高檔茶用量可少一點,粗茶應多放一點,烏龍茶、普洱茶等的用量也應多一點。對嗜茶者,一般紅、綠茶的茶、水比例為1:50至1:80,即茶葉若放3克,沸水應沖150至240毫升;對于一般飲茶的人,茶與水的比例可為1:80至1:100。喝烏龍茶者,茶葉用量應增加,茶與水的比例以1:30為宜。家庭中常用的白瓷杯,每杯可投茶葉3克沖開水250毫升;一般的玻璃杯,每杯可投放茶2克,沖開水150毫升。
六、普洱茶的香氣
好的普洱茶可以具有許多細膩微妙的香氣物質,在香型上主要分為:蘭香、棗香、荷香、樟香.
樟香:云南各地有高大的樟樹林,這些樟樹多數高達一、二十余丈,在大樟樹底下的空間,最適合普洱茶的種植生長,大樟樹可以提供茶樹適當的遮蔭機會,在樟樹環境下可以減少茶樹的病蟲害發生。更可貴的是普洱茶樹的根,與樟樹根在地底下交錯生長,使茶葉有了樟樹香氣。同時樟樹枝葉也會散發樟香,茶樹更直接吸收了樟香氣,貯存于葉片中。
荷香:采摘云南大葉種茶葉幼嫩的芽茶,經過適當度的陳化后發酵,好的幼嫩的芽茶去掉濃烈的青葉香,自然而留下淡淡的荷香,荷香屬于飄湯茶香。
蘭香:新鮮的普洱茶青那股青葉香,經過長期陳化后,由青葉香而轉為青香,那些種植在樟樹林下的茶樹,得到樟香的參化,樟香較弱者而融合青香成為蘭香,蘭香是普洱茶中最珍貴的茶香。
棗香:只有生長在植被非常茂盛,經常云霧繚繞而且有野生棗樹的環境中的茶樹才能產生這種香氣,由于經常有落葉,久而久之形成了天然肥料,茶樹根系吸收了這些肥料,加上茶葉吸收霧氣,于是茶葉形成特殊的棗香氣。
七、茶藝術修養
茶藝,是藝術地泡茶和品茶過程,茶藝的藝術表現過程與個人的藝術修養有著密切的關聯。
(一)茶藝姿態與行為修養
茶藝所表現出來的藝術姿態,包括幾個方面。
1、個人的坐姿、走姿,要顯得文雅、端莊、穩重,大方得體。
2、茶藝操作技藝顯得高雅、文明、衛生,為高尚的藝術姿態,并且彬彬有禮。如執拿茶具、沖點、斟茶等。
3、品茶的禮貌,接茶要三個手指文雅地端杯,細聞幽香,慢慢地品嘗滋味,何等高尚。 所有這些,都直接地體現個人的行為修養,是藝術的修養、藝術的追求。
(二)茶藝過程與行為修養
茶藝的整個過程,同樣是藝術的體現。品茶過程有節奏地一步接一步地開展,動作優美,形式藝術化地完成??梢?,茶藝過程正是個人的行為藝術修煉過程。
(三)茶藝精神與內在藝術修養
品茶表達于藝術形式,感受現于精神意境。
品飲茶過程引發的精神意境可劃分不同層次,我就個人的理解,提出把精神層面劃分為四個層次。 這四個層次及其含義列表如下:
第一層 “和”和睦相處,和好,以茶聯誼 相處層次
第二層 “敬” 尊敬長輩,敬重他人,以茶為禮 禮貌層次
第三層 “雅” 雅志,雅量,雅觀,以茶修養 修養層次
第四層 “明” 明理,明達,以茶悟理 理性層次 茶藝的藝術形式創造精神意境,實現個人的內在修養,即品德修養。這是茶藝的主要目的。
“和敬雅明”是內在藝術修養的重要內容:
——“和”是茶藝的最基本精神,也是人生追求的最重要起步。飲茶場合和睦相處,和謁可親,是人與茶內在美合二為一的具體表現,是一種和諧的美。
——“敬”為禮貌的突出表現,也是茶藝精神的重要內涵。以茶表敬意,既能尊重他人又能獲得他人尊重,是茶融入社會歷久不衰的重要原由,是茶給人內在美。
——“雅”是飲茶的藝術形式融貫于人文素養的結果。 “雅”的茶藝形式不僅修養人的外在美,更是修養人的內在美。
——“明”是主觀意識認識客觀世界,理解、明白了客觀世界人與人、人與物、物與物之間既有矛盾,又相融相通的道理,由此形成較高藝術層次的處事能力。
回顧歷史,佛家鐘情于茶,道家熱衷于茶,文人墨客離不開茶,為什么?說明品茶活動內涵豐富,充滿人生哲理。這正是茶的神乎奇神。
從以上可見,茶藝與個人的藝術修養有密切的關系。飲茶、藝術地品茶是個人藝術修養的一種有效途徑。 今天高速的經濟發展要求高度的社會精神文明,高度的社會精神文明來源于人們較高的藝術修養。讓我們結合時代的要求和我們中華民族的特色,弘揚茶的文明,廣泛提高藝術修養,推動社會的高度文明。
八、茶葉的功效
提神醒腦、健牙固齒、生津止渴、消炎殺菌、抗衰老防輻射、防癌抗癌、提高人體免疫力、排毒養顏助消化
九、茶葉詩詞
茶葉源于中國,傳播于世界,為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的貢獻。這是中華民族的自豪,中國茶葉歷史源遠流長,這與茶詩(詞)的流傳有很深的因緣,歷代詩人以茶抒情,以茶遣興,以茶會友,以茶聯誼,創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茶詩(詞)。
與趙莒茶宴
【唐】錢起
竹下忘言對紫茶,全勝羽客醉流霞。
塵心洗盡興難盡,一樹蟬聲片影斜。
茶 詩
【唐】鄭愚
嫩芽香且靈,吾謂草中英。
夜臼和煙搗,寒爐對雪烹。
惟憂碧粉散,嘗見綠花生。
《茶》
[唐] 元稹
茶。
香葉,嫩芽。
慕詩客,愛僧家。
碾雕白玉,羅織紅紗。
銚煎黃蕊色,碗轉曲塵花。
夜后邀陪明月,晨前命對朝霞。
洗盡古今人不倦,將至醉后豈堪夸。
七碗茶詩
[唐] 盧仝
一碗喉吻潤,二碗破孤悶。
三碗搜枯腸,惟有文字五千卷。
四碗發輕汗,平生不平事,盡向毛孔散。
五碗肌骨清,六碗通仙靈。
七碗吃不得也,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。
摘自《走筆謝夢諫議寄新茶》
惠山謁錢道人烹小龍團登絕頂望太湖
[宋] 蘇軾
踏遍江南南岸山,逢山未免更留連。
獨攜天上小團月,來試人間第二泉。
石路縈回九龍脊,水光翻動五湖天。
孫登無語空歸去,半嶺松聲萬壑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