茶葉分類
一、茶葉的分類方法首先必須具備兩種條件:即一方面必須表明品質的系統性,另一方面也要表明制法的系統性,同時要抓住主要的內含物變化的系統性。
二、茶葉分類應以制茶的方法為基礎,茶葉種類的發展是根據制法的演變。
茶葉類型不同,主要是從制法中產生的,兩種茶葉品質很相似,表明其制法也相近似。
三、茶葉分類,還要結合茶葉品質的系統性。
綜上所述,我們可以將茶葉分為六大類:綠茶、黃茶、黑茶、白茶、青茶、紅茶。
綠 茶 類(屬不發酵茶)
我國茶葉生產,以綠茶為最早。自唐代我國便采用蒸汽殺青的方法制造團茶,到了宋代又進而改為蒸青散茶。到了明代,我國又發明了炒青制法,此后便逐漸淘汰了蒸青。
一、綠茶的特點是“三綠”:干茶色澤綠、茶湯綠、葉底綠
二、代表茶葉:西湖龍井、洞庭碧螺春、都勻毛尖、六龍系列綠茶(霧里翠、玉芽、飄雪、霧芽、巴馬故事)等
三、沖泡方法:上投法、中投法、下投法
1、投茶量——3克/杯;或者按約1:50或1:80=茶:水的比例來定量
2、水溫——80℃左右的開水
3、宜用茶具——玻璃杯、瓷蓋碗、瓷壺
黃 茶 類(屬微發酵茶)
一、黃茶的特點是“黃葉黃湯”,是我國特產。其按鮮葉老嫩又分為黃小茶和黃大茶。
二、代表茶葉:君山銀針、蒙頂黃芽、平陽黃湯
三、沖泡方法:
1、投茶量——按約1:50或1:80=茶:水的比例來定量
2、水溫——80℃左右的開水
3、宜用茶具——玻璃杯、瓷蓋碗、瓷壺
黑 茶 類(屬后發酵茶)
黑茶是我國特有的茶類。黑茶成品繁多,炒制技術和壓造成形的方法不盡相同,形狀多樣化,品質不一,但有共同的特點:
?。?)、一般鮮葉較粗,多條新梢形成駐芽制成,外形粗大,葉老梗長;
?。?)、都有渥堆變色的過程,有的采用毛茶渥堆變色,如湖北老青磚的品種,有的采用濕坯渥堆變色,如湖南黑茶和廣西六堡茶等;
?。?)、黑茶成品都要經過氣蒸堆積,緩慢干燥,內含物質有著一定程度的轉化,反映在干茶色澤黑褐油潤,湯色橙黃或橙紅,滋味純和不澀,葉底黃褐粗大;
?。?)、黑茶成品大部分都經壓造成型,便于長途運輸和貯藏保管。
二、代表茶葉:廣西六堡茶(其中包括巖赤牌老廠長六堡茶)、云南普洱茶、湖南茯磚茶、四川康磚等。
三、沖泡方法:
1、投茶量——根據泡茶器皿容量來決定,一般是8-12克左右
2、水溫——沸水沖泡(視茶葉年份洗茶1-3次)
3、宜用茶具——蓋碗、紫砂壺
白 茶 類(屬微發酵茶)
白茶是我國特產,其制法特異,不炒不揉,成茶外表滿披白毫,呈白色,故稱“白茶”。白茶系由福鼎創制,清嘉慶初年(公元1796年)已有白茶生產。
白茶的基本制作過程是:鮮葉① 萎凋 ② 干燥。
二、代表茶葉:銀針、白牡丹、貢眉和壽眉
三、沖泡方法:
1、投茶量——按約1:50或1:80=茶:水的比例來定量
2、水溫——一般嫩芽型茶用80℃左右的開水
3、宜用茶具——玻璃杯、瓷蓋碗、瓷壺
青 茶 類(屬半發酵茶,也稱烏龍茶)
青茶是六大茶類之一,具有獨特的風格和品質,產區分布于福建、廣東和臺灣三省,按地域又可分為閩南烏龍(鐵觀音)、閩北烏龍(大紅袍)、廣東烏龍(鳳凰單樅)、臺灣烏龍(凍頂烏龍)。青茶制法綜合了綠茶和紅茶制法的優點,葉底綠葉紅邊,香味兼備綠茶的鮮濃和紅茶的甜醇。
二、代表茶葉:武夷大紅袍、安溪鐵觀音、臺灣凍頂烏龍、鳳凰單樅茶等
三、沖泡方法:
1、投茶量——顆粒狀茶一般投茶量為茶具的1/4至1/3;條索狀的茶一般為茶具的一半
2、水溫——沸水沖泡
3、宜用茶具——蓋碗、紫砂壺
紅 茶 類(屬全發酵茶)
一、我國的紅茶基本上分為三種:小種紅茶、功夫紅茶和紅碎茶。
二、代表茶葉:六龍畫眉紅茶、紅茶、正山小種、祁門工夫紅茶、滇紅、坦洋工夫
三、沖泡方法:
(一)都市下午茶泡法
1、投茶量——謹慎斟酌茶葉量,沖泡濃茶,每人用1茶匙的量(約2.5g的茶葉量),但是想要泡出好紅茶,建議最好以2杯的紅茶葉量(約5g)來沖泡成2杯,較能充分發揮紅茶香醇的原味,也能享受到續杯樂趣。
2、水溫——水開始沸騰之后約30秒的時間,水花形成像一元硬幣大小的圓形時,來沖泡紅茶,最適合不過的了。
3、沖泡時間——因為快速的沖泡是無法完全釋出茶葉的芳香,一般專業的茶罐上,都會專業的標示出茶葉的濃度大小(Strength,即強度),這關乎到茶葉沖泡悶的時間。例如:濃度分為1-4級,1 為最弱,4為最強),沖泡時間則是從2分鐘到3分半鐘,依次遞減。
4、宜用茶具——玻璃杯、蓋碗、瓷壺、紫砂壺
(二)功夫茶泡法
1、投茶量——根據泡茶器皿所決定,一般是5克左右。
2、水溫——嫩芽茶宜用80度左右的溫度,成熟的芽葉溫度可以更高
3、宜用茶具——蓋碗、紫砂壺、玻璃茶具